三國演義讀后感——劉備的一生
劉備,生于公元161 年,字玄德,天生仁義,性寬和,寡言語,喜怒不形于色;素有大志,專好結交天下豪杰;兩耳垂肩,雙手過膝,目能自顧其耳,天賦異稟。
章武三年四月(公元223 年),劉備在白帝城駕崩,壽63。
劉備的一生是三國各皇帝中是坎坷的,有戲劇色彩的。從賣草鞋的草民變成蜀漢國君,劉備經歷了三國歷程中的大半部分。從討伐黃巾賊開始,到董卓時代,到曹操袁紹紛爭,然后自立門戶,蝸居荊州,后取益州,一統蜀地。用今天的話講,劉備應該是一個有信仰,有理想的業務員。但業務能力很一般,先后跟過大小10 個老板,依次是:劉焉,劉虞,公孫瓚,皇甫端,陶謙,曹操,呂布,袁紹,劉辟,劉表,劉璋。劉備統治過的地方有:徐州、新野、荊州、益州,寄寓的地方就更多了。
一直到公元208 年,這時候的劉備47 歲了,依然是居無定所,經常被人瞧不起,被趕來趕去,用現在的標準看絕對是一個loser,但是,但是,47 歲以后的劉備就開始飛黃騰達了,一發不可收拾,直至成為漢昭烈皇帝。劉備的故事告訴我們,成大事者,需要有足夠的耐心,必須足夠能忍耐。不要隨便放棄,只要堅持,成功一定會來的。劉備天資平庸,謀略一般,看似普通,但是能在三國這樣紛爭的年代成為一代梟雄,劉備必有過人之處。劉備為世人所公認的優點就是識人用人。劉備具備極強的整合他人的能力,類似于今天的馬云,演講能力,煽動性都特別強。通過匡扶漢室,為人德仁2 大武器,籠絡了一大批當時的頂級牛人:關羽,張飛,諸葛亮,龐統,趙云,馬超等等。曹操,孫權也在搶人才,但是為何龐統不留吳地,而去蜀國,這些都是值得人反思的事情。縱觀三國的頂級
武將和謀士,蜀國無論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勝了。
事實證明,老板要干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沖在一線,而是找到頂級牛人為自己所用,這條到現在還依然有用。猶記毛總的廣東招人案例。老板不懂沒關系,招到的人懂非常重要。
劉備待人手段非常豐富,細節很多,例如:劉關張一直是同塌而臥;張飛關羽穿的草鞋一直是劉備親手所編;對諸葛亮,可以三顧茅廬;第一次和趙云分別時“執手垂淚,不忍相離”;手執劉嬋;逃難時,不忍丟棄十幾萬跟隨的百姓。送徐庶要“盡伐樹林”,以免阻擋“望徐元直之目”,待龐統則下階請罪等等。
每一件都感人至深,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。
當然劉備也有很多不仁義的時候:借荊州不還;奪益州;賜死養子劉封,從公孫瓚手里得趙云,對待呂布前后態度轉變等等。劉備的仁義和不仁義也是歷史上評說最多的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
最后講一件劉備一輩子最不成功的事情。沖動是魔鬼,或者說小團隊危害之大。章武元年,也就是公元221 年,劉備稱帝之后,念及關羽被吳國所殺的兄弟手足之情,在群臣極力反對之下,執意親自帶兵75 萬欲伐吳報仇,此事蜀國只有一個大臣贊同劉備的決定,這個人就是張飛。豈料張飛出征前被屠于營內。伐吳的結果就是不懂戰法的劉備被陸遜營燒七百里,蜀兵大敗,劉備自覺無顏回成都,改道白帝城,公元223 年,駕崩。此事對蜀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,直接改變了蜀國的命運走向。
所以說,小團隊之害無窮,顧小義而失去理智要釀成大禍矣。END
附劉備大事記
160 年:出生于涿。
184 年:桃園三結義,同其弟征伐黃巾賊。
194 年:升任徐州牧。
195 年:呂布投靠劉備。
196 年:投靠曹操。
200 年:投靠袁紹。
207 年:投靠劉表。三顧茅廬,請出諸葛亮。
208 年:赤壁之戰聯合孫權大敗曹操。
209 年:任荊州牧,與孫權聯姻。
214 年:入成都,領益州牧。
215 年:劉、孫分占荊州。
219 年:進位漢中王。
221 年:即帝位。
222 年:興兵伐吳。
223 年:歿于白帝城。
分享人:張家港市電商會讀書會 杜立新
2018 年8 月31 日